李杏種質資源共享,推動行業協同研發
種質資源是李杏育種研發的“源頭活水”,長期以來,分散保存、封閉使用的現狀,讓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面臨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的困境。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,深耕李杏桃育種推廣領域的豐園果業,主動開放自身積累的李杏種質資源庫,搭建共享平臺,推動行業從“各自為戰”走向“協同研發”,為李杏產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李杏育種研發周期長、投入大,而優良種質資源的稀缺,往往讓中小種植企業和基層科研團隊望而卻步。“我們團隊曾想培育適合陜北氣候的耐寒李品種,但找遍各地都只收集到零星幾種資源,研發工作停滯了整整一年。”陜西某農業科技公司研發人員趙偉回憶,這樣的經歷在行業內并不少見。種質資源的碎片化,嚴重制約了李杏產業的創新步伐。
豐園果業歷經十余年積累,建成了涵蓋200余份李杏種質資源的特色資源庫,其中包括127份野生資源、53份地方傳統品種和20份自主培育的優良品系,涵蓋抗寒、耐旱、高糖等多種優良性狀。為打破資源壁壘,企業投入資金對資源庫進行數字化升級,建立包含資源形態特征、基因信息、適應性數據的詳細檔案,搭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種質資源共享平臺。
在共享模式上,豐園果業針對不同需求制定靈活方案:對高校和科研機構,無償提供資源樣本及基礎數據,只收取必要的保存和運輸成本;對中小型種植企業,提供資源試種、性狀檢測等配套服務,幫助企業降低研發風險;對種植合作社和農戶,則優先共享經過初步篩選的優良品種種苗,縮短品種落地周期。
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杏育種團隊成為首批受益對象,通過共享平臺獲取的“野生黃李”資源,成功培育出兼具抗寒和高糖特性的“陜黃李1號”,該品種在陜北地區試種后表現優異,畝均產量可達3000斤。“沒有資源共享,我們的研發至少要多走三年彎路。”團隊負責人感嘆道。截至目前,已有18家科研機構、32家企業通過平臺獲取資源,啟動研發項目26個。
資源共享不但帶動了行業研發熱情,也讓豐園果業自身受益。通過與合作方的技術交流,企業成功優化了3個現有品種的培育方案,自主研發的“秦蜜杏”抗病蟲害能力進一步提升。數據顯示,共享平臺運行一年來,豐園果業參與的協同研發項目成果轉化率提升了40%,帶動合作方平均研發周期縮短35%。
下一步,豐園果業計劃聯合行業協會擴大資源庫規模,吸納更多地方特色種質資源,同時升級平臺功能,增加資源基因測序比對、在線技術交流等服務,讓種質資源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流動起來,推動李杏行業形成“資源共享、成果共促”的良好生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