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陜西科普基地 親手解鎖李杏優良高產的種植奧秘?
西安市鄠邑區秦嶺山麓的陜西科普基地里,一場別開生面的李杏種植培訓正在進行。數十名來自周邊區縣的種植戶圍在果樹旁,認真聆聽技術人員講解修剪技巧,時不時上前親手操作,詢問管護細節。這里是豐園果業打造的農業科普陣地,作為陜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西安市農業(李杏)科技創新園,每年都有上千人來此解鎖李杏優良高產的種植奧秘。
2002年設立的豐園果業,不僅在李杏桃育、繁、推領域成績斐然,更主動扛起科普責任。200多畝的園區內,除了培育著300多份國內外李杏種質資源,還專門劃分出科普展示區、實操體驗區和品種試驗區,從基礎種植知識到前沿育種技術,多維度向公眾普及李杏產業知識。“把實驗室里的技術轉化為田間地頭的方法,讓更多人會種、種好,是科普基地的初心。”基地負責人介紹。
科普現場,技術人員沒有照本宣科,而是帶著種植戶走進品種試驗區。“大家看這棵‘豐園星’杏樹,要在花后一周進行疏果,保留果間距5到8厘米,這樣才能保證養分集中供給。”技術人員一邊演示疏果手法,一邊講解原理。來自周至縣的種植戶王建軍聽得格外認真,他帶來了自家杏樹的枝條樣本,“我家的樹結果少,葉子還發黃,您幫我看看問題出在哪?”技術人員通過枝條紋理和葉片狀態,很快判斷出是施肥比例失衡,并當場給出調整方案。
在種質資源展示區,300多份李杏種質資源掛著醒目標簽,標注著品種來源、生長特性和適應環境。“這是從新疆引進的杏品種,耐寒耐旱;這是我們自主選育的‘西佳’李子,已經通過省級審定,產量比傳統品種高兩成。”科研人員逐一介紹,讓種植戶直觀了解不同品種的優勢。豐園果業選育的20多個李杏桃新品種中,14個獲國家“植物新品種權”授權,8個通過國省審定,這些優良品種的種植技術,正是科普培訓的關鍵內容。
除了針對種植戶的專業培訓,基地還經常接待中小學生和農業愛好者。在科普展廳里,通過圖文展板、果實標本和互動屏幕,參觀者能清晰看到李杏從開花到結果的生長周期,了解品種選育的全過程。“原來一顆李子要經過這么多道培育環節才能上市,太神奇了。”前來參觀的小學生李梓涵拿著研學手冊,認真記錄著學到的知識。
一天的科普活動結束后,種植戶們滿載而歸,不僅拿到了詳細的種植技術手冊,還獲贈豐園果業培育的“豐園5號”杏樹幼苗。“以前種李杏全憑經驗,現在來了科普基地,才算真正摸清了門道。”王建軍握著技術人員的手說道。如今,這座秦嶺山下的科普基地,正成為連接科研與產業的橋梁,讓李杏種植的優良高產奧秘,傳遞到更多種植戶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