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做外貿,第一步從那兒下腳?
新手做外貿,到底第一步從哪兒下腳?
很多人一想做外貿,腦袋立刻亂成一團。不是沒能力,也不是沒產品,而是根本不知道先干什么、后干什么。
***這篇內容,就是讓你一下子把這個方向感撈回來。只講實話,只講能馬上用的東西。直接開整!
做外貿第一步是什么?不是產品,是市場。
不少老板都會說:“我有產品,我現在就能出口。”
可現實是,國內能賣的東西,不**國外也能賣。為什么?
因為外貿產品不是你覺得行就行,而是看人家的市場需不需要。
你看很多出過外貿訂單的工廠,同一個產品會有歐洲版、美國版、非洲版。為什么?不是他們愛折騰,是每個市場的需求根本不一樣。歐洲要認證、要安全;非洲要價格、要耐操;美國要功能和體驗。
所以你一上來就端著自己現成的產品去找市場,十有八九要吃閉門羹。
正確順序永遠是:先有市場,再做產品。不是先有產品,再去找市場。
給你舉個特別接地氣的例子。
你現在有一臺國內用的塑封包裝機。功能多,抽真空、消毒、自動裝盒,全家桶級別的。
你想出口非洲。
結果你一查,非洲買家只要**簡單的抽真空功能——越便宜越好,他們根本不需要那些“你以為很好”的花里胡哨的東西。
你價格降不下來,那你根本沒法跟當地需求對上號。
轉頭你看看歐洲——歐洲的確愿意買高功能版本,可他們卡認證卡得要命,你的機器又過不了。
結果你會得出這個結論:
“我這機器外貿做不了。”
其實不是機器不行,是你沒按“市場先行”那套路來。
所以做外貿***條請記住:
不是你有什么能賣,而是市場現在需要什么。
誰順著市場做產品,誰賺錢。誰抱著產品找市場,誰吃虧。
那什么叫“市場”?一個字:勢。
凡是能賺錢的市場,背后一定有個“勢頭”:
節日、政策、人口、習慣、流行趨勢……
這些都會推動需求猛漲。
-
美國圣誕節一來,裝飾用品漲得像給火加油;
-
歐洲翻新老城,建材和設備跟著火;
-
非洲搞基建,挖機、鋼筋、水泥、家電全漲。
你做外貿,就是要找這種“順風的地方”。
順風市場,就是你進去就能賺錢的市場。
逆風市場,就是你進去就要虧錢的市場。
新手千萬別上來就說:
“我就想做美國。”
“我就想做歐洲。”
這些地方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,人家老外賣家扎根幾十年,客戶黏得像強力膠,新賣家進去難得很。
要做,做增長的市場、做需求正在上漲的市場,確定性強,賺錢容易。
找到市場后,你要深挖它的“真需求”
外貿看似ToB,實際上ToC(消費者)說了算。
你賣給的是采購,但采購***要賣給消費者。
所以誰**懂消費者?誰就**容易拿訂單。
舉個你肯定能聽懂的例子。
西班牙有個采購方,要買2000萬人民幣的不粘鍋。
A工廠把賣點放在:成本低、鍋耐用。
B工廠把賣點放在:陶瓷更安全,價格合理,壽命短點沒關系。
**終下單的是B工廠。
為什么?
因為西班牙消費者根本不在乎鍋能用多久。
他們更在乎安全性。
壞了就扔,他們習慣就是這樣。你說耐用,他們壓根不感興趣。
A工廠的賣點,是自己以為市場需要的;
B工廠的賣點,是市場真正需要的。
這就是為什么說:不了解當地消費者,就做不好外貿。
那去哪兒找真需求?
別想復雜。
**直接的方法是:
去當地人買東西的平臺上搜你的產品,看銷量靠前的介紹都寫了哪些功能、哪些賣點。
你就知道人家真正要什么。
比如搜墨鏡:
你會看到 UV防護、騎行墨鏡、登山墨鏡、小近視功能……
你立刻就明白了:
人家要的不只是“墨鏡”,而是“特定場景的墨鏡”。
外貿的競爭力,就是從這些細節做出來的。
市場有需求,還要看一個關鍵:需求夠不夠大、是不是在漲。
這一步靠數據。
**常用的就是看一個國家對你產品的進口規模和增長速度。
比如美國墨鏡進口額年增速21%——
那是不是意味著:
“只要你墨鏡做得對,美國市場就有貨真價實的機會”?
對,就是這么簡單。
***一步:交叉驗證——防止自己被騙了
不管你找到了多漂亮的數據,都要用真實信息再驗證一次。
比如戶外運動在美國這兩年爆發式增長——騎行、登山、徒步全火起來了。
這就說明墨鏡需求增長不是紙面數據,而是真漲。
只要這一步驗證通過,你就能確定:
這個市場真的能做。
進去就是有機會賺錢。